2013年11月10-11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江苏徐州召开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暨第十三次工作研讨会,听取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 中国高等教育会会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校长丁晓昌教授 徐州工程学院校长韩宝平教授等主题报告,并听取了常熟理工学院、百色学院、淮阴工学院、许昌学院、黄淮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16位校院长们在校长论坛所作的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改革与实践的报告,深感受益匪浅,任重道远。体会如下:
一、明确了新办本科院校应有的办学定位及其内涵
1. 人才培养分类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方式是不同的。千人一面、千校一面是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把人才分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四种。在本科教育的研究范围内,我们提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基本人才类型(这两类人才都需要创新素质和复合能力)学术型人才,即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以上只是人才类型之分,没有优劣及高低之分。每一类高校都有本群体中的一流,每一类人才中都有优秀与平庸之分。
学术型人才按照学科发展的知识体系设计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按照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例如对化学、化工人才,学术型是按四大化(有机、无机、分析、物化)的逻辑体系,而应用型是按化学工程要求。
应用型人才侧重理论应用与技术创新,与工程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短兵相接”,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扩展,培养阵营在扩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绝对多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共性:各类人才培养的共有问题,例如:教学中心地位;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 个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特殊注重的几个要素。
1)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重心下移、面向实际应用;基础理论不求宽广深厚,而是扎实够用,重在指导实践。
2)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实践经历比高学历还要重要。
3)创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总体上是为学术型人才设计的,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做中学、问中学。
4)强化的实践环节:注重培养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5)丰富的第二课堂: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学生主动性与个性化体现得更明显。
6)有效的合作教育:教育过程融入工程情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利于了解知识需求和应用背景,有利于做中学、学中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1) 在理论学习方面 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不必“宽广深厚”,“扎实”即可;对理论学习应注重工程与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上手快”和“后劲足”之间选择适当的折衷。
2) 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面 不同层次的学校,应有不同侧重。虽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都包括教学与科研,但总体上学科建设更注重科研工作和学术水平;专业建设更注重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新建本科院校则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搞学术,但是侧重点要有所不同。
“学”重在求知,“术”重在求用。学术型人才应重在“学”,目标是成各类“家”;应用型人才应重在“术”,目标是成各类“师”。
3) 在培养规格方面 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上,应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而不是侧重考研率。
4)在培养渠道方面 要大力开展合作教育,开门办学、开放办学,通过与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应用背景、实践环境和训练条件。
5)在教学模式方面 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比较普遍存在的下列问题:
教学内容上 理论传授脱节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一些过深过窄的理论分析占用了很多课时,而一些应用性知识却远远不够。
教学方式上 过多过重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教学价值取向上 重知轻行,过多强调系统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重“教改”轻“学改”,对学生的学习改革、学习指导重视不够,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亟待指导和激发。
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作用过重,学生的自主和参与作用过轻,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仍然很普遍,学生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考试跟着复习范围走,从而导致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其学习主人的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缺失。
评价标准上 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和应变、适应能力不足。
教学组织上 不仅要坐着学(learning by sitting),更要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4. 科研与设备配置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也要搞学术,但是在学与术之间,应以术为主;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应该以应用研究为主;设备配置上,应侧重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服务,而不是侧重花大钱买高档设备为基础研究服务;
5. 教师队伍建设的定位
在满足评估指标体系对师资队伍中硕博比的基础上,更要追求“双师型”,因为光靠书本知识是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所以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充实教师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能力,使更多的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
很多学校一味追求高学历,大量引进博士,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博士就能完成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忽视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经验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性。实际上现在的博士基本上都是学术型的,其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大多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对工程型和应用型的研究较少,这种类型的教师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6. 教学团队建设的五个互动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既要具有学科专业的功底,又要具有教育专业的知识。教学上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学科专业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作为一个教师,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来培养这样的根本问题,树立必要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自己所从事的是自觉的、明白的教育。
二、清楚了我们“姓什么、是什么 干什么”
如枣庄学院院长曹胜强所讲:
一、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地方性”的办学定位
我们要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清楚自己“姓什么”, 用白话说就是“姓枣庄”
在专业建设上,实施与地方产业的有效对接,搭建起地方特色的专业群。
校风学风教风——实施与地方文化的有效对接,营造底蕴深厚的大学精神。
二、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清楚自己“是什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本科理论水平、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处理好“通”与“专”的关系。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定重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
清楚自己“做什么”,首先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内容、课程讲 授的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手段以及课程考核、课程绩效评估和学生评价等多元素多维度,进行课程重建。其次是课程体系重构的重点是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三增三减”,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胡孔峰
上一条:我系教师参加“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与资源有效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培训班”学习与研讨会 下一条:[原创]胡孔峰教授参加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暨第十三次工作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