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文章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系教师参加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13-11-04    作者:     来源:     点击:

专题一:作物栽培学会

学习体会——专业教师卫云飞

2013年10月21日--22日,在ob欧宝官网教务处雷振山副处长的带领下,与系里的六名同志参加了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承办的201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在郑州举行。

中国作物学会(Crop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成立于1961年12月,是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依法成立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挂靠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一级学会,经民政部批准的学术性社会团体。中国作物学会拥有18个专业委员会、分会和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物学会,共有43个团体会员单位,2万多名会员。

“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是我国作物科学最高级别学术交流会议,是每年我国作物科学工作者相聚的盛会。大会汇聚了作物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并邀请作物科学界的著名专家作大会学术报告。本次会议主题为--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会议设5个分会场,分别为:

1、生物技术2、作物遗传育种3、作物栽培与耕作4、研究生论坛5、墙报展示。本人主要参加了作物栽培与耕作分会场学术交流。

下面主要谈下参会心得

1. 会议规模,10月20日晚,缴纳会费人数已经达到900多人。还有很多像我们这样没有交会费的参会者。

2. 会议安排,10月20日报到,10月21日和22日两个整天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日程安排非常紧凑。

3. 会议层次,大会邀请了众多院士,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做了高瞻远瞩、醍醐灌顶般的报告,促使我们对一些问题有了新的、更多层次的理解。比如盖钧镒先生对粮食安全概念的解析,通过人畜争粮问题而引发耕地不足进行分析,提出粮食安全的全新解析。

4. 分会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分会场邀请了21位专家和7个研究生做了报告。涉及面较广,有小米,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也有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还有如蚕豆等小作物。主要围绕优化高产栽培技术,养分管理,元素胁迫,温光资源利用,农业土壤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从田间性状到基因分析等宏观到微观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很多令人思考的地方。

5. 遗憾,时间短,内容多,很多东西在短短2天内无法有效吸收。加上外出身体的适应性,特别是下午讲座,很多时候比较困,很多专家学者的报告ppt讲后即删除,所以,会场到处听到的是相机的咔咔声,严重影响交流质量,十分遗憾。当然,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可以理解,但从学术交流及整体农业发展角度讲,此举并不十分恰当。

学习体会——专业教师刘红云

近期有幸参加了2013年的作物学会,使我受益颇丰: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从这次会上我了解到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耕作模式了。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精细化农业将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讲到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和专家种田。现代化农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如粮食安全问题、废物利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保证粮食安全。生物碳不仅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利用问题,还具有固碳减排、减少污染和作为肥料提高作物品质的优点。此外通过这次会议还了解到如水稻栽培、作物育种、植物保护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对今后的教学、科研大有帮助。

学习体会—— 专业教师董丽平

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作物学会在郑州举行的年会。年会由6名院士、4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就中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所取得成就、新时期栽培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战略调整等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对建立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科学理论,为作物栽培学科的重新定位,拓展研究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增加研究深度,提高成果水平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一共进行了两天,各专家、教授报告的内容涉及农机、遗传、植保、分子、生物、栽培等多个方面。短短的两天会议,安排紧凑,使我受益匪浅。

从这次会议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作物科学研究的新兴前沿方向。我们教师在学校任教,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一线,顾此却失彼,只以教书为本职,却忽略了对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把握。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不能关注和把握学科前沿发展,不仅不利于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而且不能对学生做好科研探索的引导,不能算作称职的高校教师。

从这次会议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从大农业到小分子,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渗透到每个方面。作为一名农林院校的教师,我一直为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处于忧患中,而通过这次学习,我终于明白,现代农业同现代军事一样,是否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不是靠人力的多少,而是靠科技的力量来决定的。一个人或几个人,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科学的种植技术,可以解放更多的人去干更有意义的事情,现代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改变着传统农业,我们的担心不是多余吗?

从这次会议中,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教书育人,是我一直以来对做好本职工作的全部理解。但教书,不仅是课本上的“书”;育人,也不应仅局限于告诉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自己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肩负着向学生指引发展目标的重任。能够指引农林院校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毕业后不丢弃所学知识、不后悔在这里度过的三年青春,是我们每一个农林院校教师要做的本职工作。通过这次会议,我深深感到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也同时明白,这是靠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度。所以我希望我们农林院校的老师,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团结起来,以学校的兴起为己任,以农业的兴起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水平,建立现代农业的发展观,真正为培养现代化的农业人才做贡献。

2013年10月20-22日,在系领导的安排下,我和刘红云老师跟随种子和作物教研室的几位老师,参加了“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为主题2013作物学会年会。

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是我国作物科学最高级别学术交流会议,是每年我国作物科学工作者相聚的盛会,已成功举办了10次。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吴孔明、罗锡文、陈温福,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朱玉贤6位院士及40余位知名专家、教授。他们就中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新时期栽培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及战略调整等问题作了学术报告。这些报告对建立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科学理论,为作物栽培学科重新定位,拓宽研究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增加研究深度,提高成果水平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学习主要有几点感受:一、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骨干力量的中青年教师,应每年至少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一次。这样,可以接确到很多新知识、新信息、了解先进的技术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二、作为新升级的本科学校,我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与其他高校有很大的差距,在有些方面比如项目资金的争取上更是不可比拟的。所以学校应争取更多先进仪器设备及国家级、省级项目支持,为中青年教师作科研提供更好的平台。三、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作努力。可以说现在的大部分老师都不具备下乡直接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原因实践不够,没有接触到生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我们具备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现有的理论知识也可能与现实不符合,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生产一线,去学习,去体会,去煅炼,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以上是自己的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专题二 作物遗传育种

学习体会——王付娟

10月20-22日在河南农业大学参加了中国作物学会,来自全国的农学院士和专家亲自授课,从中感受很多,下面具体汇报一下。

自从聆听了权威人士的四场讲座后,从中受益颇多。一是深刻了解到农作物的科技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大宗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种植面积大,机械作业方便,生产体系完善,有利于专家和学者专心科研工作。如: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讲的专题。二是现代农作物的研究方向离不开分子技术,但是以常规育种为基础,特别重视转基因及基因定位等方面,适合于许多农作物,研究的很深入和先进,创新能力强。如:盖钧镒院士讲的QTL定位方面。三是具有较强实力的团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每一种农作物的研究都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敬业的团队人员配合,分工明确,成果见效快。四是富有远见性,着眼点较高,研究未开发和利用的作物方向进行开发,很容易出成果。如: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院士的高产高效养分与管理技术研究应用中提到的变废为宝。

总之,应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学习别人的先进的经验,了解农作物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和先进技术的利用,对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主讲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油菜、小麦、棉花

其他作物:马铃薯、荞麦

学习体会——李淑梅

2013年10月21-22参加了主题为“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的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通过会议,了解了中国作物科学领域的一些最近研究动态、进展,为我们以后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尤其是华南农业大学的罗锡文院士的报告“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这是以后农业发展的大方向,需要适应机械化操作的品种、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更要有相对应的机械,研究不是靠一个人,一个单位能够完成的,需要很多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中,要随时关注本学科领域的一些最近的研究进展,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服务。

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分会场上杨庆文研究员的我国野生稻保护研究与利用,众所周知,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种质资源正在不可逆的减少,如何保护种种质资源,尤其是野生种质资源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资源研究与育种利用严重脱节。

信阳位于亚热带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这种过渡气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 信阳植物资源丰富,可以进行相关的植物类型研究。

远缘杂交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育种方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刘伟华的报告“小麦-冰草染色体工程与种质创新”,通过远缘杂交将异源种属的有利基因或染色体片段导入栽培品种,可以直接在生活上利用或作为亲本材料继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信阳植物资源类型丰富,是否又可以挖掘利用的?

总之,经过两天的会议,了解了我国作物学领域的一些最近的研究动态,以后要随时关注一些相关领域的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我们进行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方向。

上一条:参加河南省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条:系领导班子检查学生晚自习情况

关闭